用AI写作助手写记叙文,会失去灵魂吗?
你有没有想过,有一天,你的作文可能不是你自己写的?而是由一个冷冰冰的AI来完成?我试用了几款号称“能帮你写出满分记叙文”的AI写作助手,结果却让我陷入深深的矛盾。
先说结论吧——它确实很厉害。输入几个关键词,雨天”“奶奶”“童年”,不到三秒,一段几百字的记叙文就生成了。语言流畅、结构清晰,甚至还能加入一些细节描写,窗外的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,打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音。”这种画面感,连我自己都写不出来。
但问题来了:这真的是“我的”吗?
一次实验引发的思考
为了验证AI的能力,我决定做一个小测试。我给AI设定了一个场景——一个孩子放学回家时发现钥匙忘带了,只能站在门口等妈妈回来。我还要求它加入一些情感元素,比如孤独、期待和希望。
几分钟后,AI交出了答卷:
> “天色渐暗,街道上的路灯亮了起来。小明望着楼下的花园,那里有他最喜欢的秋千。他多想坐上去荡一会儿啊!可是没有钥匙,他只能待在原地,等待妈妈的身影出现在视线尽头。”
这段文字真的让我吃了一惊。它不仅符合逻辑,还精准捕捉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。更绝的是,最后一句“等待妈妈的身影出现在视线尽头”,简直让人泪目。
当我把这个故事发到朋友圈时,却收到了不同的评价。“太完美了,像模板一样!”“感觉少了点什么……真实的东西。”这些评论让我开始反思: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样的“不够好”?
AI无法替代的情感共鸣
答案或许很简单——因为它是机器生成的。虽然AI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习惯,但它始终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。那些细腻的瞬间、微妙的情绪波动,是需要我们亲身经历才能表达出来的。
举个例子,有一次我写关于奶奶的,提到她总喜欢在冬天的早晨给我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羹。那股香味至今萦绕在我的记忆中,每次想到都会鼻子一酸。而如果让AI来写这个场景,它可能会说:“奶奶端着一碗鸡蛋羹走过来,房间里弥漫着温暖的气息。”虽然也很美,但总觉得差了点味道。
为什么呢?因为我记得那天的阳光洒在桌子上,映出鸡蛋羹表面的光泽;我记得奶奶粗糙的手指轻轻拍了拍我的头,说了一句“快趁热吃吧”。这些都是AI无法复制的细节,也是只有人类才能赋予文字的生命力。
我们需要AI吗?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既然AI这么“假”,那我们还需要它吗?
我觉得,答案是肯定的。尽管AI不能完全代替我们的创作,但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。尤其是在初稿阶段,当你面对空白文档束手无策时,它可以提供灵感和方向。当我想写一篇关于青春的记叙文时,AI可以帮助我梳理思路,或者提醒我注意某些容易忽略的情节。
更重要的是,AI的存在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能力。它逼迫我们去思考:什么是真正的“好”?是我们能够轻松写出的那些套路化句子,还是那些带着血肉、饱含情感的文字?
最后的挣扎
这篇本身也是经过AI辅助完成的。我用它整理了大纲,优化了一些段落,但核心观点和情感部分,依然是我亲笔书写。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,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越来越依赖这种技术。
也许,这就是科技与人性之间的永恒拉扯吧。我们渴望便捷高效;又害怕失去那份独特的自我表达。
你会选择让AI帮你写记叙文吗?如果是的话,请记住一件事:无论技术多么先进,最终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你自己的故事。